高墙内外的温情司法:一场跨越铁窗的离婚调解
作者: 刘一慧 时间:2025-03-31 阅读:23
近日,黄州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团队驱车百余公里,在武汉琴断口监狱设立临时法庭,成功调解一起特殊的离婚纠纷。这场高墙内的庭审,不仅让一段破碎的婚姻体面落幕,更以司法温度重塑了两个家庭的情感纽带。
困境中的婚姻:刑期与病情的双重考验
故事始于2019年,原告吴女士与被告夏某于2019年8月未婚生育一子,同年9月登记结婚。平静的生活在2024年戛然而止——夏某因刑事案件被判有期徒刑十一年,吴女士不堪打击患上严重抑郁症。2025年新春伊始,吴女士向黄州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,要求解除婚姻关系并处理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等问题。
移动的法庭:法理与情理的双向奔赴
案件受理后,该案的承办人敏锐察觉“被告在服刑期间的真实意愿,对案件处理至关重要”。经报请批准,黄州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团队进驻监狱。在标准化的讯问室内,国徽与铁窗构成特殊的庭审场景。“婚姻不仅是情感联结,更是法律契约”,承办人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058条、1084条为切入点,逐项阐释夫妻权利义务及子女抚养制度。
当夏某哽咽着说出:“我愧对家庭,出狱还要十年,爱她就该放手”时,吴女士眼中的泪水终于落下。经过2小时的背对背调解,双方达成调解协议:婚生子由夏某抚养,在服刑期间由其母亲代为照顾。
延伸的服务:司法调解解开三代心结
案件本可至此终结,但承办人注意到更深层的矛盾——被告夏某的母亲与原告吴女士的婆媳积怨。“因吴女士目前在治疗期间无法自理,孩子虽一直由奶奶那里抚养,但孩子仍需母亲的关爱”。次日,法官牵头组织“亲情圆桌会”,在法院调解室里,两位曾剑拔弩张的女性相对而坐。“这些年您帮我带孩子,我一直记着!”“是我儿子对不起你们母子!”随着调解深入,尘封的委屈化作相拥的泪水。法官现场指导二人约定每月视频探视、寒暑假共同生活等细则。当婆媳俩互加微信时,夏某母亲突然说:“法官,谢谢您,小孩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。”
锦旗的分量: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
结案次日,吴女士带着绣有“情通法达解心结 司法为民暖人心”的锦旗重返法院。这面锦旗背后,是黄州区人民法院“1+N”家事调解机制的生动实践——将法庭延伸至监狱、社区,形成解纷合力。
“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,而是有温度的公正”。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倡导的“如我在诉”理念,这场高墙内外的司法实践,不仅守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更让法治阳光照亮了特殊群体的心田。